山东艺腾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欢迎您!
咨询热线
山东非遗/传统美术
发表时间:2021-02-17     阅读次数:

泰安 · 泰山泥塑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泥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曾被奉为贡品,成为时兴产品。在全国的泥塑中,“泰山泥塑”独树一帜,它主要经过细筛山石泥土、过滤沉淀泥浆、糅合捶实泥块、捏制图案等几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制作十分考究。它继承了写意传神的民族艺术审美传统,同时又融入抽象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品格,其造型夸张变形,粗犷豪放,写意传神,色彩凝重、质朴,别具一格,给人以陌生的审美惊奇,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

玄绪东是泰山泥塑第五代传人,现为中国泰山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手工艺泥塑雕刻艺术大师,中国山东民间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泰安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泰山泥塑神泥泼画创始人。他自幼喜欢泥塑,他以泥巴为载体,感悟身边的人、事、物为基本素材,创作出一组组、一幅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多次获得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大奖。在他的手里,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泥塑作品,被玄绪东侍弄得精气神十足。有了和观者眼神的传递、心灵的沟通,这正是玄绪东几十年孜孜追求的艺术境界。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

泥塑的保养:导致古代泥塑破损的原因很多,有人为因素损坏和自然因素损坏。

1、自然因素就有潮湿的影响,水溶性盐类及支撑内部结构的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物理气候(通常指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日晒、雨淋以及风沙的侵袭,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等等;

2、泥塑常见的病变现象主要有空臌、剥落,酥粉、龟裂起甲、起泡、脱胶掉皮、画面褪色、变色及污染(霉斑、昆虫屎斑、烟熏等);

3、泥塑的保护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湿度;

4、要避免光的影响,绝对不许阳光直射到泥塑上。


日照 · 莒县过门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叫挂钱、吊钱、斋牒等。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中的代表。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县,是莒县流传深远的民俗文化。

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县过门笺的渊源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但明代就已有,壁画为明代所绘,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莒县过门笺的尺寸大小式样繁多,一般按实际需要自行设计。过门笺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过门笺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纳福,内容均是吉祥的。过门笺是莒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在清代多为村中巧妇剪制,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增添了花样,加大了艺术性。自清末民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按过门笺的尺寸设计出图案、刻模板、做蜡盘,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纸上面,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工艺有单色、多色和套色法。所谓套色法其实就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


临沂 · 郯城木旋玩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发祥于山东鲁南地区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俗称“耍货”,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民间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

2014年11月11日,郯城木旋玩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聊城 · 东昌葫芦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一是煮熟后发酵去皮;二是在葫芦上面雕刻;三是上色。常用的工具有定格圆规、斜口刀等二、三十种之多。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

东昌葫芦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如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春宫葫芦表现性生活的场景,作为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的乡土教材,有八幅面、十二幅面、二十四幅面三种,多取材于《金瓶梅》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以针刻为主,刻法细腻流畅。


滨州 · 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经久积淀的结果。它历经黄河文化的孕育,又经齐鲁文化的洗礼和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现着别具风采的文化神韵。

2018年5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滨州剪纸入选。


菏泽 · 曹州面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州面人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汉族民间工艺品。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应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动物供奉神灵,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

发源于古曹州穆李村的曹州面人面塑艺术,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与中国的大写意国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曹州面人具有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简约粗犷生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极广的受众面,且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多姿的奇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德州 · 木刻刀笔书画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刻刀笔书画是以木为纸,以刀代笔,以民间木刻技法表现中国书画风韵,借鉴漆画、重彩岩画、国画技法上色,经选材准备、书画稿勾线描摹、翻板、镌刻、描绘上色、封面等几个步骤精制而成。

唐木人,原名唐万武,木刻刀笔书画第五代传人,受父辈的影响,十几岁就开始研习书画,他的作品刚柔韵律,刀意与笔意相聚,刀触与墨韵相融,刀味、木味、笔意、墨趣融汇,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潍坊 · 高密扑灰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密扑灰年画是山东省的传统美术。它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 2006年5月20日,高密扑灰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到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影响,扑灰年画业受到极大的摧残。1937年,抗战爆发后,绝大部分艺人外逃,画业濒于绝境。解放后,在生活的迫切要求下,扑灰年画业才重现生机,画店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期间,相当一部分画稿被烧掉,扑灰年画业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艺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


济宁 · 汶上郭氏木雕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木雕工艺为纯手工制作,其技艺独特而精湛,其制作工序大致分为材料处理、绘图、雕刻、砂光、上光、打磨、上底漆、上面漆。做工前,把已选好的木材用药养好,药养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使木材失性,凉干,再上窑烘烤,烤干后拼板或成型。再根据不同的需要绘上传统图案,主要有龙、凤、蝙蝠、麒麟、花鸟、云子等,并运用适合的工具进行雕刻。雕刻技法又分为线雕、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之后再精细地打磨砂光,把表面处理光滑,上底子,把木质的宗眼迷封,然后进行第二次打磨,上底漆,凉干再打磨。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面漆。面漆要上三遍,前两遍必须凉干后再打磨,第三遍上成型漆。

郭氏木雕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据《郭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郭氏木雕由郭氏始祖从山西省洪桐县迁入汶上县以来,木雕技艺就在郭氏族人中相传。万历年间郭氏木雕发展达到高峰期,并有了“诰赠郭族人艺林苑”的记载。出自能工巧匠之家的郭朝宾曾经担任工部尚书一职,其弟郭朝宗更是工匠中的佼佼者,曾辅助郭朝宾多次完成修建宫殿及土木工程。郭氏木雕相传至今已有23代,其技艺由汶上传至周边邻县,成为鲁西南地区的木雕代表。

郭氏木雕的作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仿古家具,如太师椅、条几、顶子床、木榻等。第二类是古建筑制品,有各种花子、各种坛子隔扇、屏、牌匾等。最后一类是工艺制品,主要有神祖、佛像、笔筒、花、鸟等。其构思精巧,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以线条流畅,构图优美、高雅华贵而著称。



枣庄 · 伏里土陶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里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山东省伏里村制陶业有着6000年的悠久历史,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民俗活动中一直使用民间艺人们自行烧制的各种红陶、黑陶、灰陶、白陶器皿。1982年经西集镇伏里土陶传人甘致有的组织抢救、发掘,恢复了祭祀、赏玩和生活用品等三类品种的生产,计有百余个品种,目前尚可生产的还有30余种。伏里的土陶艺术品已传入美、日、法、德等21个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等机构所收藏。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伏里土陶具有很高的艺术、考古、收藏、陈列、装饰等多种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专家誉为“鲁南民间艺术一绝”。


淄博 · 鲁派内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内画壶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鲁派内画植根于琉璃艺术发展,发端于中国琉璃之乡——山东博山的“明清官窑”。鲁派内画是指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鲁派内画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即‘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

鲁派内画艺术形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老艺人毕荣九从京师回到博山和名匠薛向都共同研究并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著名的内画家有薛京万、张文堂。当代代表人物有李克昌、张广庆、王孝成等大师。风格是线描流畅、构图丰富。








---------------------------------

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我们,经历了很多

我们,也感受了很多

我们,这时更需要您的关注

---------------------------------

我们传播一种艺术态度

做一个永久为艺术发声的公众平台


咨询与定制请添加


特别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立即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天津非遗/传统工艺美术
下一篇:山东非遗/传统美食